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

旅展.這檔子事

以前在3C公司,那時遇到的就是春電展、資訊月,心想怎麼可以這麼頻繁的辦展? 沒想到換到旅行社才知道什麼叫多,短短的四年累積的工作證也超過15張有了吧。坐下來好好仔細算算,3月春季旅展、5月台北國際旅展、8月秋季旅展、10月全台最大的ITF 國際台北旅展以及12月或是1月的冬季旅展,夯不啷噹加起來一年就有5個旅遊展,比一年四季硬是多了一個。

其實幾年前,旅展的內容還是可以見到所謂旅行的真諦,介紹各個國家的旅遊、介紹各種不同的旅遊方式。只是在"飯店餐券"掀起了所謂排隊風潮,帶近了人潮之後,旅展也就開始變了調。各國觀光局開始跟旅行社合作,使出各式各樣的花招,連帶的攤位也開始比大比豪華。



有時候都會覺得,旅展好像有意無意的複製電腦展的模式,當大廠見到人潮,商人嗅到商機,於是所謂的"展"已經不再是"展"更像是大拜拜。大家都想重這邊賺到錢、消掉貨,為了爭取曝光,廠商/旅行社想盡辦法的製造噱頭,Show Girl? 明星站台? 這個跟旅遊有什麼關係? 完全沒有,可是有畫面、有的是大家口中的媒體效益。開展前好幾週,策展單位就開始催促著大家的優惠方案,好讓媒體可以提早報導東西有多便宜,可以在現場撿到怎麼樣的好康...。好了~消息一出,旅行社的電話開始減少,大家就等着去旅展開戰吧!

那麼現場呢? 為了要吸引往來的民眾佇足停留,大家也無所不用其極的貼出各式各樣的價格貼牌,也就是我們戲稱的"一帘幽夢"。坦白說每次這樣貼,尤其是之後為了製造殺價效果的手寫POP海報,攤位也不用要求什麼質感,行程內容、品質在這兒都已被排到第二或第三順位,一切都是價格導向,越敢寫的似乎商機越大。





場外,幾乎每個人都會說:一分錢一分貨。場內,要的是一分錢五六分貨。為了壓低價錢,可以拉掉的景點就都拉掉改成公園或是在外參觀、本來天天有行程的變成一天自由行、本來一餐自理的變成好幾餐自理...結果因為旅展報名的消費糾紛在旅展之後變得更多。又或是客人回來之後發現,這些自己另外付費的費用相加,反而比正常售價還要多。

不是說辦這樣的展不好,畢竟集中市場刺激買氣是件好事,但用"Exhibition"或"Fair"不如用"Market"來得實在、貼切、不唱高調。

那麼心目中的旅展是什麼呢? 一位朋友正巧在去年參加東京國際旅展,也感謝她的分享:


▲ 入口,機場出境的設計。都還沒出國就先提供這樣的氛圍


▲ 很實在地告訴你有幾天是有拌手禮"市場"


▲ 澳門專區。現場感受澳門的音樂、食物等等。民眾也是非常守秩序


▲ 這樣的空間舒適度,以及陳列設計才真的像是個展覽。

這些照片,謝謝張曉凌小姐的分享ㄛ~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大象說:
台灣的展,在媒體一直追求收視所以要求便宜才想曝光,廠商也只好拼了命的提供很便宜的東西,然後客人就會認為這東西的便宜是合理的,這樣的一個循環導致大家在裡面逛了一圈之後出來,拿了一堆介紹回家,但在現場卻得不到旅遊新知,這樣是否已經偏離設立旅展的初衷...不得而知了。

在展場上的另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畫面,莫過於舞台活動。
主持人說:大家把手放下,我數到三在舉手,一~二~三...(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不聽話的)

主持人說:大家最喜歡搭甚麼航空?
群眾:XX航空 (剛介紹行程時,不是還嫌棄不想搭XX航空嗎?)

主持人說:大家覺得哪家旅行社最好?
群眾:OO旅行社 (剛要發DM給你的時候,不是一邊白眼一邊問旁邊的人這是哪一家嗎?)

以前常開完笑的說,世貿的冷氣裡一定加了某種亢奮的東西在裡面,不然站了一天喊了一天都不會累,但是一離開世貿,馬上腳痛喉嚨痛。現在則是會虧說,世貿的出入口應該加裝了理智時光機,只要一站到舞台區前面,智商馬上會回到幼稚園的年代,老師說什麼,大家就充滿熱情的回答甚麼...為的只不過是一支筆或是一包面紙又或是一個環保袋之流的小贈品!!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